这几天,上海不少街头的老牌食品店门前又排起了长队。不少市民匆匆赶来,只为赶在停售前,买上最后一波熟悉的滋味。
在几家知名的老字号门店外,从清晨开始就陆续有顾客等候。队伍中既有上了年纪的老克勒,也有特意请假前来的年轻人。一位排在队伍前段的阿姨说,自己是特意从浦东赶过来的,“听说他们家的经典款式以后不做了,赶紧来多买一点,吃一口少一口,这都是几十年的老味道了,以后想吃也买不到,真的太可惜了。”
据了解,此次引发抢购的是一些传统手工制作的糕点、糖果或特色熟食。其停产的原因多样,有的因为老师傅年事已高即将退休,独特的手艺面临失传;有的则是因为生产工艺无法适应新的食品安全标准,而现代化改造的成本又过于高昂;也有部分是因为原材料稀缺,导致产品无法继续生产。
这些即将消失的产品,承载的远不止是味道,更是一代甚至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。对于很多老上海人而言,一块小小的糕饼,可能是童年时难得的奖励,是弄堂里飘散的香气,是过年过节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感。它们的消失,仿佛一段鲜活的城市记忆正在被擦除。
望着长长的队伍,不禁让人感慨。人们的抢购,与其说是在囤积食物,不如说是在争分夺秒地收藏一份即将成为过去的情怀。这种突如其来的“抢手”,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集体回望,也是对传统手艺的一份临时致敬。当最后一波产品售罄,这些熟悉的味道终将停留在记忆里,成为又一个时代变迁的注脚。